最近有朋友問我「脾臟功能不好」會怎樣,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這個默默工作的器官不太了解。脾臟雖然不像心臟或肝臟那麼常被討論,但它在我們身體裡可是扮演著超重要的角色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如果脾臟出狀況時,身體可能會出現哪些警訊,還有我們平常可以怎麼照顧它。
先說說脾臟到底在忙什麼吧!這個位於左上腹的器官,主要負責過濾血液、儲存血小板,還是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當脾臟功能不好時,最明顯的就是容易覺得疲勞,隨便動一下就氣喘吁吁,這是因為貧血找上門了。另外也常會發現自己變得特別容易感冒,傷口癒合速度變慢,甚至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脹氣不舒服。這些症狀可能不太起眼,但其實都是脾臟在跟我們求救喔!
常見症狀 | 可能原因 | 建議做法 |
---|---|---|
容易疲勞 | 貧血、氧氣運輸不足 | 補充含鐵食物如紅肉、菠菜 |
反覆感染 | 免疫力下降 | 充足睡眠、適量運動 |
消化不良 | 代謝功能減弱 | 少量多餐、避免生冷食物 |
中醫觀點特別重視脾臟的保養,認為「脾為後天之本」,如果脾虛的話,整個人的氣色和體力都會受影響。我自己就曾經因為工作太忙,三餐不正常,結果那陣子臉色蠟黃、整天提不起勁,後來調整飲食加上規律作息才慢慢好轉。現在我都會提醒身邊的朋友,別等到脾臟抗議了才開始關心它,平常就要注意這些小細節。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加上外食比例高,其實蠻多人都有輕微的脾虛問題。除了看醫生之外,其實從日常生活就能做些調整。比如避免喝太多冰飲(這點台灣人超難做到XD),因為中醫認為寒涼食物會傷脾氣;還有盡量不要空腹吃太多生菜沙拉,可以搭配溫熱的湯品一起食用。這些小習慣累積起來,對脾臟的保養都很有幫助喔!
脾臟功能不好會怎樣?5個你可能忽略的身體警訊,其實都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裡。這個默默工作的器官一旦出問題,身體可是會用各種方式提醒你,只是很多人都沒注意到。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容易被忽略的徵兆,幫你提早發現脾臟發出的求救訊號。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容易疲倦」,這可不是普通的累喔!就算睡飽了還是覺得全身無力,做一點家事就氣喘吁吁,這種疲勞感會持續一整天。再來是「食慾變差」,看到以前愛吃的食物突然沒胃口,或是吃一點就覺得脹氣不舒服,這可能是脾臟消化功能變弱的警訊。
常見症狀 | 具體表現 | 發生頻率 |
---|---|---|
異常出血 | 牙齦出血、瘀青不退 | 每週2-3次 |
免疫力下降 | 經常感冒、傷口難癒合 | 每月超過1次 |
水腫問題 | 下肢腫脹、按壓凹陷 | 持續3天以上 |
另外要特別注意「臉色發黃」這個徵兆,中醫常說脾虛會讓臉色蠟黃無光澤,這其實跟脾臟造血功能有關。現代人常熬夜又愛吃冰,不知不覺就在傷害脾臟。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症狀是「口水變多」,尤其是睡覺時容易流口水,這在中醫觀點就是脾虛的典型表現。
最後要提醒大家留意「大便狀態」,如果常常軟便或黏馬桶,可能是脾臟運化水濕的功能出問題。這些症狀看起來都很普通,但組合在一起出現時,就要考慮是不是脾臟在跟你抗議了。平常可以多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畢竟脾臟不像肝腎那麼常被討論,但它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忽視。
為什麼現代人容易脾虛?中醫師解析3大主因,這問題困擾著不少台灣上班族。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明明吃飽睡足卻還是覺得累,其實這跟「脾虛」有很大關係。中醫講的脾不是西醫的脾臟,而是整個消化系統的運作功能,當脾虛時身體就像一台老舊的抽水馬達,營養吸收不良、水分代謝失調,整個人就會覺得沉重無力。
現代人脾虛主要跟三個生活習慣有關。首先就是飲食問題,台灣人愛喝冰飲、吃生冷食物,這些都會直接傷害脾胃陽氣。再來是熬夜成癮,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膽經和肝經運行的時間,這時候不睡覺會連帶影響脾胃功能。最後是壓力太大,中醫說「思傷脾」,過度用腦思考會讓氣血都往頭上跑,脾胃反而得不到足夠能量。
脾虛主因 | 具體表現 | 中醫觀點 |
---|---|---|
飲食不當 | 冰飲、生菜沙拉、甜食過量 | 寒涼傷陽,濕氣困脾 |
作息紊亂 | 熬夜、日夜顛倒 | 影響氣血運行,脾胃失養 |
壓力過大 | 焦慮、想太多、用腦過度 | 思則氣結,脾運化受阻 |
很多上班族早餐隨便吃個冰奶茶配三明治,中午趕時間扒幾口便當,晚上又聚餐吃重口味,長期下來脾胃根本受不了。中醫看診時常遇到患者抱怨「吃什麼拉什麼」、「肚子老是脹脹的」,這些都是典型脾虛症狀。另外像是女性常見的經前水腫、手腳冰冷,或是怎麼睡都睡不飽的慢性疲勞,其實都跟脾胃功能失調有關。
脾臟出問題該看哪科?就醫指南一次看懂
最近是不是常覺得左邊肋骨下方悶悶痛痛的?或是莫名容易瘀青、發燒?這些都可能是脾臟在跟你抗議啦!說到「脾臟出問題該看哪科?就醫指南一次看懂」,其實台灣的醫療分科很細,第一次掛錯科別真的超常見。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當脾臟鬧脾氣時該怎麼聰明就醫,才不會白跑一趟還浪費掛號費。
首先要知道,脾臟問題通常會反映在幾個明顯症狀上,像是左上腹持續疼痛(尤其吃飽後更明顯)、貧血臉色蒼白、或是感冒很久都好不了。這些狀況建議先到腸胃科或一般內科做初步檢查,醫生會用超音波幫你看脾臟有沒有腫大。如果抽血發現血小板異常低下,可能就要轉介到血液腫瘤科了,因為脾臟跟造血功能息息相關。
這邊幫大家整理常見脾臟問題對應的科別,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主要症狀 | 建議就診科別 | 常見檢查項目 |
---|---|---|
左上腹疼痛、脹氣感 | 腸胃肝膽科 | 腹部超音波、血液檢查 |
異常瘀青、流鼻血 | 血液腫瘤科 | 凝血功能測試、骨髓檢查 |
反覆發燒、免疫力低下 | 感染科/免疫風濕科 | 炎症指標、自體抗體檢測 |
外傷撞擊後劇痛 | 急診外科 | 電腦斷層、緊急手術評估 |
特別提醒住在中南部的朋友,有些區域醫院可能沒有細分血液腫瘤科,這時候直接掛內科或家庭醫學科也很OK。像我有個台南的阿姨就是先給家醫科醫師看,發現脾臟腫大後才轉診到醫學中心。另外如果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長期酗酒的人,脾臟問題很可能跟肝硬化有關,記得要同時檢查肝臟狀況,這種情況肝膽腸胃科會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