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吵架誰有理?專家這樣説 | 家庭糾紛怎麼解?聽聽老一輩智慧 | 夫妻吵架必看!公婆立場大不同

生活中的「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現象

台灣人常說「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這句話真的把現實生活中那些各說各話的狀況描寫得超傳神。不管是家庭糾紛還是職場衝突,常常會發現雙方都覺得自己才是對的,這種時候真的讓人很頭痛啊!

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

其實這跟每個人的立場經驗有關。就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例子,不同角色看事情的角度真的差很多:

情境 公公的角度 婆婆的角度
育兒方式 覺得要嚴格才不會寵壞小孩 認為寵孫是天經地義的事
家庭開支 主張要節省才能存錢 覺得生活品質更重要
節日安排 堅持要回老家團圓 想趁連假出國旅遊放鬆

這些例子是不是讓你很有共鳴?我自己就遇過親戚為了年夜飯要在誰家吃吵翻天,雙方都覺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最後搞得大家都不開心。

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

與其急著爭對錯,不如先試著換位思考。我發現當我們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常常會發現其實大家都有道理。像我有個朋友在科技公司上班,他們部門的工程師和業務就經常為了產品開發時程吵架,工程師覺得品質最重要不能趕,業務覺得市場時機錯過就沒了,後來他們學會定期開協調會,把雙方的考量都攤開來討論,反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種「公婆各有理」的狀況在職場上特別常見,主管和員工的想法經常不一樣。員工可能覺得加班太累,主管卻擔心案子趕不出來。這時候與其互相指責,不如坐下來好好溝通,把各自的難處說清楚,很多時候會發現其實大家目標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諺語解析】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台灣人常講的俗諺,其實就是在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道理,聽起來好像誰都沒錯,但問題就是卡在這裡啦!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拆解這句超實用的生活智慧。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這句話最常出現在吵架或爭論的場合,特別是那種”雙方都覺得自己超有理”的狀況。比如説夫妻為了小孩教育方式吵架,老公覺得要嚴格、老婆覺得要自由,這時候旁邊的長輩可能就會嘆氣説:”唉,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啊~” 意思就是兩邊的説法都有道理,但就是找不到共識點。

這種情況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超級常見,我們整理了幾種典型情境:

情境 甲方説法 乙方説法
買房子要選哪裡 市區方便保值 郊區安靜便宜
過年回誰家 傳統要回夫家 現代要輪流或各回各家
小孩補習問題 要多補才不會輸 要快樂學習

仔細看這些例子就會發現,其實很多爭執都不是單純的對錯問題,而是立場不同導致的看法差異。這句諺語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描述現象,還暗示了這種僵局很難解,因為雙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就像台灣人常説的”一個碗敲不響”,要吵架也是要兩個人才吵得起來。

在職場上也常常遇到這種狀況,比如行銷部門覺得要多花錢打廣告,財務部門卻堅持要控制預算。這時候主管如果説”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通常就表示他也很為難,知道兩邊都有道理,但就是要想辦法找到平衡點。這句諺語用老公老婆來比喻真的超傳神,因為婚姻生活中這種各執己見的情況實在太常見了啦!

為什麼台灣人常説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這句話在台灣街頭巷尾經常聽到,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一種很特別的溝通文化。台灣人習慣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而且很重視每個人的發言權,所以當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啊,好像兩邊都講得通耶」,這種現象在家庭、職場甚至政治討論中都隨處可見。


台灣人這種「兩邊都有理」的思維方式,其實跟我們的成長環境很有關係。從小在學校就被教導要「將心比心」,要懂得站在別人立場想事情。加上台灣社會本來就多元,各種價值觀並存,所以當A説A的、B説B的時候,大家反而會覺得「嗯…好像都對」,而不是急著要分對錯。這種文化讓台灣人在溝通時比較溫和,但也常常讓討論變成各説各話,很難有共識。

情境 公説公有理 婆説婆有理 台灣人反應
政治議題 藍營支持者觀點 綠營支持者觀點 「兩邊都滿有道理的」
家庭糾紛 媳婦的難處 婆婆的立場 「大家互相體諒啦」
職場衝突 主管的考量 員工的委屈 「其實兩邊都很為難」

這種文化特色在日常生活裡隨處可見。比如説年輕人想搬出去住,父母覺得住家裡省錢又安全,這時候親戚朋友通常不會直接説誰對誰錯,而是會説「年輕人想獨立很正常啦,但爸媽也是為你好」。又像是討論要不要核電,支持的人説環保重要,反對的人説經濟發展優先,台灣人常常聽完兩邊就陷入「好像都對」的狀態。

台灣的媒體環境也強化了這種現象。打開電視,同一個新聞事件,不同台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觀眾看久了自然會覺得「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這種情況讓台灣人養成了習慣,聽到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不是反駁,而是先試著理解對方的立場,雖然這樣有時候會讓決策變得很慢,但也讓台灣社會比較能包容不同的聲音。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夫妻吵架時如何避免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這真的是每對夫妻都會遇到的難題。兩個人來自不同家庭,生活習慣和價值觀本來就不一樣,吵架時很容易各執己見,最後變成互相指責的無限循環。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讓吵架變成溝通的機會,而不是傷害感情的導火線。

首先最重要的是學會「換位思考」。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自己的委屈,卻忘了對方也有他的難處。下次吵架時,試著先停下來問自己:「如果我是他/她,現在會是什麼感受?」這個簡單的動作往往能讓火爆的場面冷靜下來。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公為了家事分配吵架,後來我試著站在他的角度想,才發現他工作壓力真的很大,不是故意不幫忙。

常見吵架類型 容易陷入的誤區 實用化解方法
家務分配不均 計較誰做得多 列出清單分工
金錢觀念差異 指責對方亂花錢 設立共同預算
教養方式不同 批評對方不會教 先私下溝通再統一立場
婆媳/岳婿問題 要求配偶站邊 當緩衝而非傳聲筒

吵架時也要注意「說話的藝術」。與其說「你每次都這樣」,不如改成「我感覺很難過因為…」;與其指責「你根本不懂」,不如說「我希望你能了解…」。這種「我訊息」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而不是立刻進入防衛狀態。我發現只要把攻擊性的字眼換掉,老公的回應態度就會差很多。

另外很重要的是「選對時間吵架」。不要在疲憊、飢餓或壓力大的時候討論敏感話題,這種時候人的情緒控制力最差。我和老公有個默契,晚上10點後不談嚴肅的事,有什麼問題留到隔天早上再說。這個小習慣讓我們避免了很多無謂的爭執。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