辶部首繁體字大全,一次搞懂! | 這些辶部字你都寫對了嗎? | 辶部常用字整理,台灣人必看

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我們每天寫字時常常會用到「辶部首的字繁體字」呢?這個俗稱「走之底」的部首,在繁體中文裡可是超級常見的喔!像是「這」、「過」、「運」這些字,都是我們生活中天天會用到的。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帶有「辶」部首的字,看看它們到底藏了什麼有趣的秘密。

先來說說「辶」這個部首本身的由來吧!它其實是從「辵」字演變而來的,原本的意思是「走走停停」,後來簡化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有趣的是,這個部首通常跟「移動」、「行走」的意思有關,所以很多帶有「辶」的字都跟動作或方向脫不了關係。比如說「追」這個字,不就是一個人(辶)在後面追趕嗎?還有「逃」字,也是用「辶」來表示逃跑的動作呢!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辶」部字給大家參考:

繁體字 拼音 常見意思
zhè 指示代詞
guò 經過、過去
yùn 運動、運氣
zhuī 追趕、追求
táo 逃跑、逃避
jìn 進入、進步
yuǎn 遙遠、遠方

這些字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寫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像「遠」這個字,左邊是「辶」,右邊是「袁」,合起來就是「走很遠的路」的意思,是不是很形象啊?還有「進」字,上面的「隹」是鳥的意思,下面「辶」表示移動,合起來就是「鳥向前飛」的意象,後來引申為「前進」的意思。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辶」部字的書寫技巧。因為這個部首通常出現在字的左邊或下面,寫的時候要注意筆順和比例。比如寫「這」字的時候,要先寫「辶」再寫「言」;而寫「過」字時,「辶」要寫得寬一點,才能包住右邊的「咼」。有時候我們寫字會覺得「辶」部很難寫,其實只要多練習,掌握好那個「走之底」的弧度,寫出來的字就會很好看喔!

辶部首的字繁體字

為什麼台灣人學寫字時特別容易搞混這些「辶」部繁體字?其實這跟台灣特有的學習環境和繁體字結構有很大關係。從小學寫字時,老師總會提醒「辶」部要寫得流暢,但偏偏這個偏旁搭配不同部件時,整個字的平衡感就會變得很微妙,讓小朋友常常寫到歪七扭八。更麻煩的是,有些「辶」部字的筆畫數相近,寫快時根本分不清楚誰是誰。

像是「這」和「道」就經常被搞混,明明一個是「文」字底、一個是「首」字底,但因為「辶」部拉太長,小朋友常會把上半部寫得擠在一起。還有「通」和「週」,右邊的「甬」和「周」在快速書寫時,那個小勾勾經常被忽略掉。以下是台灣學生最容易寫錯的「辶」部字對照表: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容易混淆字組 主要差異點 常見錯誤類型
這 vs 道 上部「文」與「首」 把「首」簡化成「文」
通 vs 週 右邊「甬」與「周」 漏寫「周」字的小勾
追 vs 逃 右邊「𠂤」與「兆」 「兆」字多撇少撇搞混
遇 vs 過 右邊「禺」與「咼」 「咼」的框框寫不完整

另一個困擾是電腦打字時,這些「辶」部字在螢幕上顯示的字體往往把偏旁縮得太小。像是「邊」字,在楷書練習本裡「辶」要佔三分之一空間,但電腦字體可能只給五分之一,讓習慣看印刷體的人實際書寫時抓不到比例。有些老師會教口訣來幫助記憶,像是「『這』字有文章,『道』路要帶頭」,不過當字越學越多,這些小撇步也容易記串。

老一輩常說現在年輕人寫字越來越醜,其實跟「辶」部字變難寫也有關。以前用毛筆時,這個偏旁的自然弧度很好掌握,但換成原子筆後,那個漂亮的波浪線條就經常變成僵硬的鋸齒狀。再加上現在少寫字多打字,連「辶」部該有幾折都記不清楚了,考試時寫「遼」字寫成「突」這種自創字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辶部首的繁體字有哪些?老師沒告訴你的10個冷門字」這個問題,連很多國文老師都不一定能全部答出來呢!辶部首(俗稱「走之底」)的字其實超多,但課本上常見的就那幾個,像是「這」、「道」、「通」之類的。今天來分享幾個連台灣人都可能沒看過的生僻字,保證讓你長知識!

首先要知道,辶部首的字大多和「行走」、「移動」有關,但有些字的意思真的會讓人意想不到。比如「逿」這個字,讀音是「ㄉㄤˋ」,意思是「跌倒」,在古書裡會看到「逿跌」這樣的用法。還有「逫」,念作「ㄐㄩㄝˊ」,是「快步走」的意思,現在幾乎沒人在用了。

下面整理10個超冷門的辶部首字,有些連注音輸入法都打不出來:

讀音 意思 使用場景
ㄧㄡˊ 從容行走 古籍用詞
ㄩˋ 行走 極少使用
ㄉㄤˋ 跌倒 古書記載
ㄋㄢˊ 南方 極罕見
ㄜˋ 遇見 古文用字
ㄊㄚˋ 眾多 「雜遝」一詞
ㄘㄨㄛ 矮小 方言用字
ㄕˋ 追趕 古書用語
ㄊㄥˊ 遲緩 極少使用
ㄐㄩㄝˊ 快步走 古語

這些字你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但知道它們的存在也蠻有趣的對吧?像「遳」這個字,在台灣某些地方的方言還會用來形容人長得矮小,算是少數還在使用的冷門字。而「遝」在「雜遝」這個詞裡偶爾會出現,意思是人多擁擠的樣子,算是這些字裡面比較「常用」的了。

有些字連字典都查不太到,像是「邆」和「遖」,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不過學中文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隨時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下次看到辶部首的字,不妨多留意一下,搞不好會發現更多老師沒教過的字呢!

辶部首的字繁體字

如何快速記住「辶」部常用繁體字?在地人分享小技巧

每次看到「辶」部的字就頭痛嗎?其實這些字都有共同特徵,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輕鬆記住。台灣人最常用的「辶」部字大概就那幾個,像是「這」、「道」、「通」等等,這些字都跟「移動」或「路徑」有關聯,從這個角度去聯想會好記很多。

先來看看最常見的「辶」部字有哪些:

常用字 發音 簡單聯想
zhè 指東西的方位
dào 道路、道理
tōng 通過、通順
yùn 運動、運氣
yóu 遊玩、旅遊

記這些字有個小撇步,就是把「辶」想成一個人在走路。你看「辶」這個部首像不像腳在移動的樣子?所以跟走路、移動有關的字大多會有這個部首。像是「追」就是有人在後面走著追趕,「逃」就是快步離開,這樣聯想是不是好記多了?

另外可以玩個小遊戲,把這些字編成口訣。比如「這道通運遊,追逃還送遠」,念起來順口又押韻,多念幾次自然就記住了。平常看路標或招牌時也可以特別注意「辶」部的字,像是「通道」、「運轉」這些詞,看多了就會越來越熟悉。

寫字練習時要注意「辶」部的筆順,先寫上面的點,再寫橫折折撇,最後是平捺。很多台灣人小時候都練過「辶」部的寫法,建議可以把常用字多寫幾次,手感有了自然就記得住。像是「這」字就常出現在日常對話中,多寫「這個」、「這裡」這些詞,不知不覺就記起來了。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